大綱
Toggle美國為落實《大而美法案》而大舉舉債,短天期國庫券發行暴增。本文將解析短債操作是否能壓抑殖利率上升、TGA補回與市場流動性的關係、美元未來走勢,以及應留意的資產配置與風險。
大而美法案讓美國舉債速度飆升
🏛 2025年第二季起,美國政府解除債務上限後重啟大規模發債,財政部為了補足 TGA(Treasury General Account)帳戶,預估第三季將發行超過 1兆美元的國債。
《大而美法案》(Build America, Buy America Act)推動本土基礎建設與製造,雖具長期戰略價值,卻使美國政府支出大增、債務迅速膨脹。主要衝擊包含:
- 基建與製造支出大增:要求聯邦資金購買美國製產品,推高建設成本。
- 支出急劇前傾:法案執行進度快於預期,導致短期資金缺口加劇。
- 赤字與債務同步暴增:無法等稅收補回,只能靠債券快速填補資金池。
TGA 是什麼?為何牽動市場走勢?
🔍 TGA(美國財政部普通帳戶)是政府進出資金的主要帳戶,影響整體市場的流動性。當政府大量發債補充TGA時,等同把市場資金吸入政府帳上,會造成短期資金緊縮效應,加大市場壓力。
2025年Q2底,TGA僅剩 3,643 億美元,遠低於目標水位(8,500 億美元)。財政部選擇透過集中發行短天期國庫券來快速回補資金,避免對長債市場造成利率衝擊。
靠短債真能壓住殖利率嗎?
💸 為了降低對市場的直接衝擊,財政部選擇一條「避開長債」的策略──發行短天期國庫券。美國財政部以28天、56天T-Bills為主,每週發行上看 2,000 億美元,以減少對長債殖利率的壓力。但從市場反應來看,這招未必奏效。
為何短債無法真正壓低殖利率?
- 長期債務疑慮仍在:市場關注的是債務總體結構與長期償債能力,即使短債占比提升,也無法遮掩結構性赤字風險。
- 聯準會降息預期不穩:短端利率反應政策預期,但長端利率受制於通膨與債信問題,雙方可能脫鉤。
- 歷史經驗證實效果有限:2011與2020年短債發行潮同樣無法壓制長債殖利率,反映市場對政府財政紀律的信心動搖。
📈 殖利率曲線倒掛雖逐步修復,但整體仍呈上行趨勢,長債殖利率甚至逼近5%,顯示風險溢酬仍高。
歷史案例對照:2020與2011的啟示
- 2011年:美債遭降評,政府集中發行短債試圖穩定信心,但長債利率仍飆升。
- 2020年:疫情期間大量發短債刺激經濟,雖短端穩定但長債殖利率於隔年急速攀升。
🕰 結論是:短債可拖延,但無法根治殖利率問題。
美元後市怎麼看?
📊 短期:高殖利率撐住美元
- T-Bills殖利率吸引全球資金湧入,推升美元指數。
- 非美貨幣承壓,特別是低利率國家如日圓、歐元。
⏳ 中長期:結構風險將浮現
- 債務佔GDP比持續上升,信評風險上升。
- 若聯準會未能如市場預期降息,美元可能轉為震盪偏弱。
🛡 避險觀察:黃金與瑞郎
- 黃金受益於長債殖利率高檔+美元轉弱的「交錯風險環境」。
- 瑞士法郎作為資金避風港,與黃金同步走強。
FAQ 快問快答
Q:殖利率上升會影響股市嗎?
A:✅ 會。高利率提高企業融資成本,也吸引資金流出股市,特別對高本益比股如科技股不利。
Q:TGA大量補回是好事嗎?
A:⚖ 短期可能造成資金緊縮,但能提升政府支付能力,屬於必要穩定措施。
Q:若聯準會開始降息,殖利率會馬上掉嗎?
A:❌ 不一定。長債利率受信心與通膨影響,有時即便降息仍維持高檔。
總結:短債只是止痛藥,殖利率與美元仍有風險
📌 《大而美法案》加速了美國債務結構的惡化,短債發行雖可短暫緩解壓力,但無法解決長期殖利率攀升與美元信心的核心問題。投資人需持續關注:
- 📅 每週美債標售進度與投標比(反映市場信心)
- 📉 殖利率曲線斜率變化(利差變化代表景氣預期)
- 💹 美元與黃金的交叉行情走勢(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變化)